黃文伯 – 以生態學來探究人擇動物的族群管理

by Kelly Huang

黃文伯/國立臺南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

摘要

動物保護中所涉之物種多為人擇品種,不論是作為寵物、經濟動物等等,皆因人為因素造成該物種擴散至非自然棲地,也使其形態外貌因人所需而不自然演化。但其族群成長與所需環境仍大部分保留在原生物種的模式。食物是動物族群成長的基礎因子,在群聚生態學的概念裡,餵食或獵食皆形成遊蕩動物與人或其他動物的交互作用。當餵食致使族群繁殖擴大,個體數量增加造成食物需求增加時,遊蕩動物內部的社會結構壓力將迫使族群範圍擴張,加大與自然生態野生物種的接觸機會,亦加大與人類居住環境的重疊面積。族群中部分個體被迫播遷獵食,人擇效應影響了自然生態的天擇運作。遊蕩動物族群的內部緊迫,也改變人類居住環境的安全衛生,強化了接觸互動的負面關係。

以族群生態學和群聚生態學的學理架構,可以還原動物基本需求,以及了解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因應各物種的生理、行為本能與社會互動,方能在動物福利上提供適切的評定項目。透過族群生態學的原理,得以管控地方性遊蕩動物的成長、內部競爭與外擴壓力,當前監測方式的缺陷,僅以表象紀錄粗估族群大小,致使數字不精準也難以管理,因此須經過適合的標放法,了解該物種地方性族群的淨生殖率、壽命與社會結構,方能提出有效的DPM措施。

講題錄影

簡報(如欲引用內容,請來信詢問)

延伸閱讀

© ICAM
Humane Dog Population Management 2019 Update

作者:The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Animal Management (ICAM)
更新日期:2019.10.15

全文下載:https://www.icam-coali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19/09/2019-ICAM-DPM-guidance-Interactive-updated-15-Oct-2019.pdf

2021 為動物發聲:動物保護議題跨領域的學術x教學x實務工作研討會

活動介紹活動入口網站
主辦單位:教育部、中興大學「浪愛齊步走-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計畫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計畫、臺灣動物與人學會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