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動物發聲研討會場次A綜合論壇

by Kelly Huang

本文將11/13場次A中的綜合論壇以逐字稿、逐位講師提問與回答作為記錄。

講題錄影

請教林荀龍老師:

  1. 主持這樣跨域、跨多個合作方的計畫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這是一個跨領域的研討會。我剛剛提過,除了獸醫跟統計稍微會有一點點相關,其他對我來講都還滿陌生的。所以主持這樣子的會議,對我來講真的是挑戰,但我也看到很多東西,而且也讓我覺得,我可以在動物保護或說流浪動物的領域裡面,多認識一些人,然後多認識一些我們可以去合作的一些方式。

  2. 目前有甚麼方法,可以提高從業獸醫帶領獸醫系學生執行下鄉絕育的意願?
    其實我覺得現在的困難度是越來越高。因為現在的年輕獸醫學生一般來講,大家比較想要接觸的是比較高端的、比較fancy的診斷或是治療。這種直接去鄉下地方做對他們來講不怎麼樣的手術,他們可能會覺得他的時間想要去看或是者想要去做更多更對將來會有幫助的事情。但實際上,一個手術從簡單的麻醉到術後的觀察,我覺得這才是一個訓練獸醫成長的必經途徑。透過不斷的手術,透過你去接觸動物,你才能夠真正的知道動物在臨床上的表現是都不一樣的。我們會帶領他們,讓他了解實際接觸動物對臨床獸醫的訓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請教龍緣之老師:

  1. 高中生在接受動物保護教育之前與之後的反應與變化為何?
    我們班上一共是三十位學生,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是屬於在課程之前就很感興趣,然後平常也是深具服務精神,所以將動物保護視作是一種社會關懷,然後對課程比較熱切期待的大概三分之一;再三分之一的同學是比較無感的,就是有什麼課就上什麼課;另外三分之一的同學是比較有叛逆的性格,會覺得動物保護更多的是教條方面的宣傳,所以一開始比較不感興趣。

    但是因為我的課程比較需要大家運用自己的思辨能力,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跟互動,更多時候是提出問題,而不是問題的解方,而且要求同學提出問題的解方,然後再彼此進行批判性的討論。所以其實在整個課程結束之後,我們有個IGP評量(學生必須要針對這一堂課的一個學習成果進行一個自我的評量),那評量的標準就包括你對動物保護議題的範疇、問題點、思考面向的瞭解,還有是否掌握了哲學的思考方式與哲學基本問題,還有課堂參與度,以及他在生活之中願意為動物做點什麼樣的事情,還有他將動物與社會人文關懷結合起來的反省能力。除了學生的自我評量以外,還有就是教師的評量。那整體下來,其實我覺得學生對於動物議題的了解、認識以及興趣的成長是很大的。

  2. 若高中生做報告時,查找到錯誤資訊而影響到議題的觀點,會如何向他們提出改善建議?
    其實我自己有一個觀察,就是許多同學都會用很輕易地認為,網路上很多的內容是正確的,特別是專家寫的文章。其實哲學最重要的就是你的批判性思考跟反省,也就是查錯的能力。所以這堂課我們有配合小論文寫作,整學期下來有六個小時的時間,訓練大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去尋找非形式謬誤的能力。所以作為一個國文科的特殊課程設計,我們對於語言的使用以及表述是非常重視的,學生他必須要瞭解所有的知識以及觀點的有限性。那我們發現,大多數的同學在這一方面都很有學習的熱忱。我們可以蠻明顯看到他們的進步。

  3. 您是如何從哲學中深入到動物保護議題的呢?
    我認為哲學有兩個層面是最重要的。第一個就是要暸解不同的價值取向,就像我們在動物倫理學領域常常說的,比如說效益主義與義務論。當然還有其他的哲學觀點,那都要去瞭解這些哲學觀點他們的基礎在哪裡,他的限制在哪裡,哲學也不能是憑空思考,我們思考的對象是動物以及我們在社會上存在的動物的爭議。

    那接下來,我覺得第二個很重要面向就是很如何去論證,如何用論證的方式從前提推導到結論,證明你的一個觀點或者你的做法是正確的。這其實是我們這堂課的一個訓練。我在這邊其實想跟大家分享,對我很有啟發的兩本書。第一本是京都大學的伊勢田哲治老師寫的《動物からの倫理学入門》,然後還有在日本的大學販賣部都可以買得到《マンガで学ぶ動物倫理》。那這兩本書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是,過去我們將應用倫理學裡面的一個領域,就是動物倫理學,看得好像是一個非常小的範疇,但是伊勢田老師剛好把這個觀點給倒過來。他認為我們是可以以小見大,我們從動物的議題其實可以滲透到我們在生活中所有遇到的價值論證、價值取向的爭論之間的問題。所以在這兩本書中我們會發現,動物保護絕對不是只有慈善而已,而是我們過去關於比如說個體主義與整體論的爭議,關於比如說生態的與個別的動物保護等等的差別,以及我們的價值排序優先次序的基準在於哪邊,其實是透過動物保護方方面面的議題,以及大家不同的觀點差異,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些哲學問題是怎麼樣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所以,最後我們會發現,動物是我們這堂課主要的思考對象。那我們這堂課也是有一個很清楚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動物保護或者關注動物的生命與人的處境之間的這種關聯性,是我們行動的目標。那最後其實也是回應到我自己的研究。

  4. 聽到您做大熊貓的相關研究,想請問您在進行「熊貓外交」的研究時,是否會在中國遇到阻礙呢?
    這是個有一點政治敏感度的問題,我自己研究的這部分是屬於比較低調的作法。所以,在研究發表之前,我並沒有過多地去闡述我自己的觀點,我想還是在學術領域裡進行討論。所以我覺得沒有遇到什麼樣的阻礙。

請教吳詩韻老師:

  1. 您覺得哪個國家的動物法最成熟、最完備、最值得借鑒呢?
    其實我覺得要講哪一個國家的動物法最成熟,我想現在大部分的西方國家因為他們都是在同一個基礎上累積發展起來的,最基本的差異其實沒有很大。如果我們要借鏡,我覺得因為每個國家的狀況不一樣,他一定會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與其去參考特定國家的動物法,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借鏡的是他們基本的原則跟標準在哪裡,因為這些原則跟標準經過了幾十年,甚至近一百年一直延用到今天沒有被淘汰,一定有他的原因。

    就像我在我的報告裡面提到了,現代的動物保護法是防止動物虐待,然後一直到近代發展成法定飼主責任。這些法定原則如果我們能夠借鏡,然後好好地把他納入我們的動保法裡面,把他調整成我們自己國內執法可以適用的標準,我覺得這個就是最可以借鏡的。當我們基礎、標準都制定好了之後,基本上我們就不需要太頻繁的修法,我們甚至可以藉由一些授權命令法規去做彈性的調整,然後把資源真正地用在確實的執法上。

  2. 您是否會認為目前台灣動保法修法太過頻繁?是否應該要有一些研究結果做為依據才適合修法?
    就是因為我們的修法內容都太零碎,而沒有納入動保法最基礎的核心概念,所以也導致動保法很頻繁地修改。我希望這個可以不論是動物保護團體,或者是立法委員在推動修法的時候,都可以參考這些重要的西方世界動物法裡面一直沿用到現在的重要標準。

  3. 英國長期跟SPCA合作的這種模式,是有寫在法律中的嗎?
    其實不止英國,英國的前殖民地像是紐澳、美國,一直以來他們的執法機制都是交由給當地的動保團體,這個沒有寫在法律裡面,這已經變成是他們默許的法律文化,他有他的歷史背景。簡單來講這個歷史背景,世界上第一部虐待動物法是在英國通過的馬丁法案,在1822年。但是這個法案推出之後,基本上是沒有人執法的,因為那時候大都會的警察機構是一直到1824年才成立。所以在1822年立法之後,到1824年之間的空窗期呢,因為沒有政府執法,所以是私人發起的,這個私人後來發展成SPCA,他這個傳統就從那個時候開始。有點就是喧賓奪主嗎?也不是。他們也做得很好,民眾也很相信他們,一直以來他們的執法就交由給這個這些所謂非營利的動保組織。但是他們有他們的問題,他們的問題在於因為其實執法這個部分應該是公權力,公權力交由私人來執行是一個很大的疑義。

    再來就是非營利團體,他們的資源來源多數是民眾的捐款,那他們也常常有資源有限的問題,所以其實在這個部分,西方他們在討論執法的問題時,他們很多學者可能也提出來,他們應該要學大陸法系譬如說德國、法國甚至像台灣這樣子的國家,要由政府來執法;由政府執法又有不同的聲音。到底要由行政單位執法,還是要交由警察執法,這又有不同執法機制的討論。我回應我自己剛剛的報告,這些執法機制的討論其實都是很值得的,可是我們國內其實都沒有針對這些議題有特別的討論,那是很可惜的。

  4. 動物司法、動物權利、動物教育之間的發展是否有互相消長或是正向的影響呢?因您剛剛有提到美國在動物教育很蓬勃,但動物權利卻很低落,這個部分是否是因為法律發展跟不上教育或是其他原因呢?
    其實美國在動物教育很蓬勃,這個原因可能還要再去探究,這我也不是很清楚。可是我很確定的是他們的動物法律程度,比起其他的西方國家,尤其歐盟來講,是非常落後的,很大的原因是他們的整個政治結構。因為他們要推動立法--我們這邊講的動物福利落後通常講的是經濟動物跟錢有關的,當你要去推動一個動物福利立法,有可能會影響到某一些人或者很多人的經濟利益的時候,你就很難推,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到現在槍枝還是合法的原因。你今天要(在經濟動物的)動物福利設定一個標準,你直接地就會影響到許多的食品公司、畜牧公司的利益,這個利益交結之下,其實就算動保團體要去推動也是非常的困難,所以美國有他的背景在。這個部分我有聽過幾場美國法學院他們討論這個議題,其實他們就很無奈,因為他們也沒有辦法,所以他們能夠著力的好像就是在教育上面,這也是很無奈的部分。所以每個國家其實都有各自的問題。

  5. 您提到國外的動物相關法律課程,通常是為期多久的課程呢?是否有更詳細的介紹?
    那其實每一個的法律課程他的相關內容跟課程結構都很不一樣。所以我會建議有興趣的朋友,真的就是上網直接去查。他的修課時間大概就在十六個月,也就是一年半到兩年之間,那要不要寫論文,可能還是有各個不同的學程規定。那現在我覺得很好的部分是,除了就是in person實體的課程之外,他們現在提供了很多線上的課程,如果你沒有辦法到美國,或者因為各種因素沒有辦法出國留學,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在台灣藉由網路吸收到國外最新的知識。而且這些課程提供的老師,不只是一、兩個法律背景的老師,是各個領域的老師,有念哲學的、有念生物的,然後有獸醫的老師一起提供動物法相關的課程,相當豐富。美國的課程是一定要付費,因為他們要賺錢;我可以跟大家推薦芬蘭的學程,他不用錢的,可是可能他有一些資格限制,可能有興趣的朋友要再去看一下。除了這些問題外,如果還有其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寫信跟我聯絡。那還有對於我們的文章如果有興趣,出版之後也可以跟我要。

請教林怡君老師:

  1. 老師提到現在的畜產業不再只是提供肉食,而是在為人類生活的提供更多方便,但實際上畜牧產業的存在真的是為了人類生活中的其他方便嗎?這些提供人類方便的用途,是否只是為了不浪費那隻已經被犧牲的豬,所以額外去想到的作法?如果我們吃素,沒有豬會被殺,也沒有這些副產品能使用,是否就也不會有那麼多生活用品中有豬的成分?
    畜牧產業如果他不再提供肉食的話,是不是就不需要去製造這些生活產品跟生活原料、副產品的部分?確實。很有可能最一開始的這些副產物的使用,可能就是因為不想要有過多的浪費。至於這個誰是頭、誰是因、誰是果,我是沒有去做過多的研究。但是呢,其實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騎腳踏車的習慣?那應該都有坐過移動的車子,有輪胎的車應該都是有的。其實我們會認為說腳踏車他不會有任何的廢氣產生,他本身也是一個非常環保的交通工具,腳踏車本身他有個原料就是來自於動物性的產品,這個原料、這個化學物質叫做硬脂酸,他是從動物的三酸甘油酯所提煉出來的有機化合物。這個有機化合物的存在,其實就是幫助橡膠容易塑形,而且重點是塑形之後還不會變形。那以目前來說,這個有機化合物是在動物性脂肪裡提煉出來的量是最有效率而且最多的。那植物性有沒有?植物性當然也有,可是植物性所提煉出來硬脂酸的效率比較差,而且含量比較少,所以大部分的輪胎其實裡面都是有用到動物性的產品存在的,雖然我們用量並不多,可是是確確實實、一定會使用到的原料來源。

    為什麼會提到這件事情?我們現在的生活、人類文明的發展其實跟動物產業是真的密不可分了。以目前來說可不可以替代掉動物性的硬脂酸?以我有限的有機化學的背景,或對於材料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少,但是以目前來說,我覺得短期內可能還沒有辦法找到有效的替代用品,或者是植物性的替代用品,所以這些原料的來源就是必要性的一個存在。即便這個短期之內大家都不再吃肉食,但是我們的生活周遭的便利性其實都是來自於動物的犧牲、動物的使用,才會造就我們現在生活的方便性。

    那我這個分享裡面其實我講到的都是動物福祉,我比較少談論到動物保護,因為動物福祉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就是在人為使用之下的動物、有人為介入的動物,我們身為人是有維護他必要的基本需求,所以我們來談論他的動物福祉。那人為使用的動物包含什麼?絕對不會只有經濟動物,即便像實驗動物,包含我們最近大家正在排隊打的疫苗,都是要經過動物實驗來確保他的安全性跟有效性。廣義地來說,寵物、伴侶動物也是動物的使用。我們使用伴侶動物什麼?使用他的情感陪伴,這也都是廣義上面的動物使用,所以在人為的動物使用之下,人就有這個責任以及義務去維護及滿足動物應該有的基本需求。所以我們才會在經濟動物這塊動物福祉,我們並不去談論說,該用、該殺動物還是不該殺動物,而且大家可以發現,不管是五大自由,或者是五大領域,甚至於quality of life,都沒有任何一項提及「免於動物死亡」。最主要就是因為,不管是非人類動物或是人類,我們都沒有辦法免於死亡這件事情,重點是死亡的過程是不是可以將不必要的折磨跟痛苦減少到最低,維護他的動物福祉,提供人道的屠宰。

  2. 如何衡量台灣畜牧飼養經濟利益與動物福祉可能產生的衝突?
    這個部分其實有一點點複雜,但簡單地來說,如果今天在動物生產的過程當中,他的動物福祉是嚴重受到影響、他的動物福祉很差的話,我講白一點,動物會直接死給你看。動物如果他的福祉不好,健康狀況不好,行為異常非常嚴重--舉例來說什麼叫行為異常?在密集飼養的蛋雞環境當中會出現一個異常行為,叫做啄羽,甚至叫做啄肛或是互食,也就是會有一隻雞不斷攻擊另一隻雞的頭部,還有他的屁股鞍部的部分。那攻擊的嚴重程度是會把頭蓋骨這邊直接打開,又或者是把肛門直接啄到小腸都會掉出來,所以另外一隻動物就會死亡,這就是在密集飼養的過程當中,有可能會出現的異常行為。如果動物福祉是在非常不好的情況之下,一定會有動物死亡。

    就一個產業鏈來說,如果今天畜牧產業是把動物當成商品,最終這個商品要好好的進入市場,還是這個商品在還沒有進入市場之前就死亡?那對於商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所以以經濟利益的考量,當然他飼養的過程當中不會讓動物福祉糟到動物沒有辦法忍受,但是有沒有改善的空間?絕對有,是有改善的空間。那為什麼會有改善的空間?最主要是我們對動物的認識其實越來越多,我們開始知道動物對某些事件、某些概念,他是會有認知的,如果沒有滿足他的認知上的需求,他就會產生異常的狀態,所以我們要透過學術研究,以及透過畜牧人員專業上的提升,我們才有辦法給予畜產動物更好的生活環境。其實慢慢地有越來越多畜牧人員體認到,動物的生活品質如果是良好,相對應他的生產效率以及生產產能是會提升的,甚至他也會減少隱性的成本耗損,所謂的隱性成本耗損包含了動物生病我必須要醫療介入,或者要給額外的藥物。再來就是動物生病,提早死亡導致後續的這個產值是沒有出現的,所以他是連貫在一起。目前有越來越多畜牧人員開始意識到這件事情,所以也會非常認同動物福祉的飼養管理。

    但有一個影響到畜牧人員是否全面執行,這可能也是畜牧產業當中的蠻大的困境,就是市場的機制。畜產品是怎麼樣被呈現給消費者?以及中間到底有經過多少的環節?多少的產業鏈被剝削掉生產者可以拿到的收入?這個是非常需要大家來好好深思的事情。我們消費者看到的是終端產品,我看到的是那隻雞腿,甚至是已經炸好的雞腿,我要怎麼追溯回他生產的過程到底是良好還是有問題?那再者,各位所買到一隻雞腿或是一顆蛋,價錢說實在話還真的不貴,應該都會是一百塊以內的,雞蛋甚至都還是銅板價。可是你回推到生產者,以雞蛋為例,生產者生產完雞蛋之後,他請蛋商送到通路商,中間有多少層的剝削?你一顆蛋才賣四塊錢,請問生產者要拿多少錢?可能只有四毛錢。那你中間很多環節都遺失了,我們消費者都沒有重視中間的過程,也沒有看到生產端的部分,只以售價來評判畜產品的價格,那就會影響到最前端生產者怎麼進行操作。

    為什麼在演講中分享的paper裡面有提到,生產消費者有意識、負責任地選購畜產品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原因就是在這。消費者要能夠意識到我們所購買的產品中間有多少層面被剝削,然後回饋到生產者。生產者他有沒有收入、有沒有能力去改變動物現在的現況?在這個經濟產業鏈當中,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所以我才會提到這個想法,如果今天不購買肉食,你只是不吃肉而已,但是對於經濟動物整個的環境,只是把耳朵跟眼睛給擋起來,轉身不看,不代表這個畜牧產業就會沒事。所以如果真的以我個人看法及立場來說,要為動物,特別是為經濟動物發聲,勢必要有意識地購買以及負責任地選購有動物福利的產品,才有辦法去影響生產端的動物福祉現況。

    那再來我們考量到經濟動物使用的部分。其實當我們在考量要怎麼樣去評估動物的折磨跟動物的痛苦,必須要記得一件事情是任何的生命都沒有辦法去避免所有的痛苦,即便今天野生動物看似沒有人為飼養,沒有人為介入,在外面在自己的棲地,可是他所面臨到的可能是其他動物的競爭,是其他動物的獵捕,像流浪動物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實對於可憐的穿山甲、可憐的山羌來說,他們在被撕咬、他們在被捕獵的過程當中,其實也有很多的痛苦。所以其實對於生命來說,這個痛苦是會存在的。但是我們在飼養的過程當中,有管理良好的牧場,動物是可以盡可能地去減少他不必要的痛苦,他在牧場裡是可以有比較好的棲息環境、舒適的環境。所以,在管理有方的農場上來說,這些動物所受到的痛苦其實遠比在野外生活的動物還要來得少很多。其實真正要改變經濟動物的環境,就必須要靠消費者的意識,進行畜牧產業的變革。

  3. 有關那篇追蹤一頭豬貢獻給超過一百多種產品的研究,請問這是一種意象的表達,還是真的是某一頭豬的肉會同時出現在這些產品中?若這頭豬的肉在加工過程中與其他豬的肉混在一起,那要如何評斷出這樣的結論呢?
    關於豬如何轉動世界這個計畫案,他其實不能算是學術方面的研究。他就只是荷蘭的藝術家Christien Meindertsma 對於原料的來源非常有興趣,所以他就針對豬隻的使用去瞭解原料的產製,以及他會變成什麼樣的原料,他花了三年的時間來追蹤一頭豬。這頭豬他是有一個特定的編號:05049。在這頭豬被屠宰過後,他身體各個部位所生產的產品,他就是一個一個去追蹤,進而把這些物品拍照,然後集結成冊。他後續有出版一本書,書名就叫做《pig 05049》。那這本書非常特別是,他的封面就是那一頭豬的皮膚的顏色,然後書背也有05049的耳標號。這本書蠻厚的,總共是一百多頁快兩百頁,每一頁都是他所產製的產品,他一個、一個去拍照,小到民生用品,大到國防都有。民生用品包含了肥皂、洗髮精、沐浴乳;那國防包含子彈,子彈裡面都也有豬隻骨髓的一些產品。從他這個計畫案我們可以知道,一頭豬是在現在的社會當中,從頭使用到尾,身上一絲一毫都不會被浪費掉。

    以下是TED Talk的內容:https://youtu.be/pwBhJk8i4eY,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瞭解一下,是非常值得思考一頭豬他所生產的原料到底有多少。

請教黃文伯老師:

  1. 是否支持以「工作犬」為目的所進行的育種行為呢?例如:搜救犬
    我其實不會認為育種這件事情是好的,因為他必須要經歷汰擇屠殺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要育種做一個特別的功能出來的話,往往要犧牲非常、非常多其他的生命,所以我其實會覺得工作犬是可以透過培訓的方式,而不是用育種的方式去做。因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從漁獵時代開始,其實犬隻就已經跟我們在一起了,剛剛第一張圖就給大家看到有那麼多各式各樣的犬隻出現。那我們需要確立一個原則,就是在於說,人擇動物跟野生動物這兩者必須要不能互相干擾,也就是說,我們不希望任何的人擇動物跑到野生動物所在的地方,去干擾牠們的生態的話,那我們人類就要負責到底,畢竟是我們經過很長時間把他育種出來。所以之前不是有國家公園,有人帶狗去然後被罰款的事情嗎?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好事情。既然說我們犬隻都已經養成這樣,早就有很多功能的劃分了,這功能的劃分我們當然可以透過訓練的方式,比如說我們現在有緝毒犬或者搜救犬等等。在這邊,我不會強調要育種,但是可以透過培訓。

  2. 是否有辦法以群體本身的消長而不靠絕育等手段達到動物與人類族群的平衡呢?這樣的方法是否會對動物福祉有影響?
    我先講,絕育這件事情的話是指對於遊蕩犬,就是不受人管理的環境,那不再跟人聯繫的這些遊蕩族群,我覺得他沒有辦法不靠絕育,因為我不希望他存在,只要有所謂能夠生育的個體在非人管控的環境裡面,他就會族群成長。所以在這部分的話,我剛剛有提到就是說,從雌性的結紮就可以了,用雌性的替代率的計算,作為指標來讓他整個族群消弭下去。剛剛有人提到說我們能不能用一些指標來看看成效,像動保處長獎的,沒有指標我們不知道量化。其實提到R0所謂淨殖利率、雌性的替換率,那就是一個很好的指標,當然要找出什麼樣的指標來,應該要更多的研究,還要更多的實驗來看看成效如何。所以說結紮這件事情會不會對動物福祉有影響?當然我們希望說你只要碰到他,你把他的蛋蛋割掉或者把他的卵巢割掉,其實本來就是有侵入性傷害。那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做權衡在於,人擇動物會不會去影響到野生動物,我們希望大自然維持是原樣。那在人擇動物這邊我們希望能夠好好管控,就像剛剛林老師提到的,經濟動物他始終存在的話,我們要用怎麼樣的方式去減少他們不要受到無謂的傷害,減損他們可能性的傷害到最小、最小的狀態。這樣的話,我覺得我們就有一個對動物福祉負責任的態度。

  3. 常言狗為外來種,但討論外來種的同時也會討論原生地,那麼狗的原生地在哪裡呢?還是狗在生物的演化上沒有原生地?
    狗在生物的演化上面有沒有原生地?當然有,原生地就是在野狼會出現的地方。我剛剛就提到了,犬隻是灰狼亞種,那我們已經把他養成各式各樣的犬隻了。你說藏獒或者吉娃娃,其實在養狗這件事情我會覺得我們隨地引進任何犬隻來的時候,有沒有思考到他原生地?就是說這個原生地不是灰狼的原生地了,而是在於說培育出這個犬隻品種的原生地,我們用這樣來定義原生地,比如講說藏獒在西藏,我們知道西藏天氣很寒冷,因為位處高原,所以他的氧氣消耗量跟禦寒的能力就會比較好。那就會有一個問題:怎麼可以養在台灣?意思就是,如果我們要顧慮到動物的福祉,我們怎麼可以養長毛的狗在台灣這種熱帶跟亞熱帶地區?因為這就不適合他本身的生理,還有他原生地的適應狀態;又如我們把聖伯納犬引到台灣來,這也是不對的事情。台灣適合怎麼樣的犬隻?非常短毛的,因為這跟狗的散熱能力有關。所以如果今天要養長毛,貓也是一樣,金吉拉之類的,我覺得那都是非常虐待動物的事情,尤其是養在沒有冷氣的環境裡。

    所以,其實事實上未來在對於寵物這邊,如果不去討論到原生地的來源,跟他本身的生理適應的話,我們其實事實上還是為了原生地適應的問題,不應該隨意的遷置。比如說,你長毛的動物他適應寒冷的環境,你就不應該把他養在熱的地方;如果你要養在熱的環境,請你提供適合的環境,那才能夠保障他的動物福祉,你養長毛的狗你就得開冷氣,你如果沒辦法冷氣不能給他那種溫度條件的話,你憑什麼養?像這樣的立法我們完全沒有。農委會讓很多的兩棲動物進來,還有爬蟲類的,比如說鬃獅蜥來台灣,那現在我一直不能理解事情就是,他們說鬃獅蜥可以引進,這是外來種所以他跑出去了沒關係,為什麼?因為鬃獅蜥的生態環境跟我們的環境不一樣,所以他到了外面會活不下去。那有沒有想過一件事?所謂的活不下去事實上已經影響了這個動物的福祉,因為我們已經讓他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裡承受壓力,這其實就是動物福祉。所以剛剛提到狗在演化上面有沒有原生地?我們要討論到就是人類社會在當初為了功能把他汰擇出來、人擇出來的地方。

  4. 依據您的看法,農委會針對遊盪犬數量調查的可靠度是有很大的問題嗎?
    我一開始就講了,問題非常非常大,剛剛我有提到這問題,所以應該是不需要再回答。在數量上他用的是某個時間點的絕對數量,這個絕對數量其實無法去評估他所謂的動態變化。那我們對他內部的壓力跟外在資源的結構,其實涉及到就是食物資源內部壓力跟他內部的生殖,跟他的競爭死亡等等全部都要考量,我們才能夠瞭解到犬隻數量的變化跟他的福利有關,這個是需要再去做瞭解的。

  5. 關於最後提到的,犬群的管理相關單位,您認為現今台灣在哪一塊較弱呢?
    其實我覺得這次的會議是非常好,因為我們需要整合,就像我提的最後一個就是DPM的八大塊,還有相關人員的處理上,其實我們最弱的那一塊就是屬於整合型的人員。所以我才會在最後的圖提出來說我們需要一個動保司。這個動保司是可以去做整合的,這樣才是有用的,等於動保司可以結合政府官員還有族群的控管,甚至包括獸醫的資源或是動物福利、出養等等。當然,他沒有辦法做到全部,他是一個掌控者,那我們現在最欠缺的是一個掌控者能夠結合所有資源。我舉個例子來講好了,社工師。其實現在社工師的情況還蠻可憐的,他們的身分地位事實上就是結合到社會資源跟所謂弱勢這邊,甚至包括警政單位,各式各樣的單位,連社會福利也要拉進來,他要擔任居中的角色。我覺得如果拿社工師的角色來比較我們現在犬群管理單位的話,其實缺乏的就是一個中間的角色來做整合。

請教山夢嫻老師:

  1. 您認為台灣在哪個教育階段的動保教育最為薄弱甚至是有缺口的呢?
    其實我覺得台灣動保教育最大的缺口是師資。我們每一個喜歡動物的老師,其實大部分我們都有一些動物在生命裡的經驗,但這也取決於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我們遇到的是哪一個動團、哪一種的動物,或是哪樣的特殊生命的事件引發我們對於課程上的教學。可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變成是生命經驗所引起的。所以台灣現在最大的缺口就是在於我們一直說動保教育,但是如果你今天去問他什麼叫做動物保護的精神,沒有幾個人可以回答得出來,大概就會說「就尊重生命、愛護動物,不要虐待動物」,然後就結束了。

    可是,像今天的研討會,各位就可以看到,真的是這麼簡單嗎?他其實包含了是國家教育的文化跟氛圍,也包含在一個教學上的課程設計嚴謹性,還有很多的科學研究要怎麼轉換成學生可以透過人文跟科學的交會,然後去對動物這個議題有更全面的瞭解。這剛好可以回應到緣之老師,為什麼他會說三分之一的師大附中的學生覺得你們(談動物保護的老師)都很教條式?因為他們從國小到國中大部分的動物保護演講都是「同學你們要愛護動物」,或是播放一些影片,希望引起同理心。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檢核,我們在進行的動物保護教育的成效,是不是背後有些潛在課程的存在?例如說我本來希望他可以保護流浪動物,可是因為我播放的影片太過悲慘,後來學生就說「老師你不要再跟我講了,我內心我不想知道這麼多」。所以其實台灣動保教育缺乏教育專業的整合,還有教育的系統化架構。

    這個東西其實我很早以前就有在關注,所以後來我才跑去念台師大環教所。我去念台師大環教所是因為我看到野生動物跟流浪動物衝突,我想找答案,但念完碩士之後我還是不知道答案。後來我就覺得那一定是我念得不對,甚至我應該要朝教育專門,所以我又跑去念課程所。在課程所的第一週我就問老師「請問現在台灣動物保護教育到底要怎麼推?」結果我的老師只說「夢嫻啊,你們的核心概念是什麼?」我愣住了,我就整個停在哪。我回老師說我「不知道,因為他非常的多元、多樣化。」後來我的老師他就回我「教育是專業,你如果沒有核心的精神,你怎麼去檢核你的教學活動跟教學目標是符合你想要推廣的教育理念?」後來我就通了,我當下就想說我是不是可以退學了,因為我已經找到答案了。後來就越念越開心,原來教育比我想像中的更加豐富多元。

    所以我真的覺得台灣最大的缺口是師資,還有動物保護如果要發展成一個專業的學門,我必須說台灣的研究真的不夠多,然後我們也不夠跨領域,這邊還是有待大家的努力。如果說是我個人主張的話,我會覺得高中、大學最缺,因為高中升學主義的關係,而且大學我們會覺得他已經成人了、自主了,可是最有行動能力的就是大學生,我們在這一塊反而少著墨。我們都覺得小學生最好教,因為動保要從小扎根,每次都說種子種下去了,可是你中間沒有持續澆水,你怎麼讓他開花結果?很多孩子他們國小種了種子,到大學沒發芽,到了大學還是那樣。所以我覺得,他真的需要一個終身教育、全人教育的概念重新去釐清動物保護到底對我們是什麼樣的定位。我覺得這也是有待於所有喜歡動物議題的夥伴們,不論是教育工作者或是動團的夥伴們、有興趣的民眾們,我們可以去重新思考這件事情。

  2. 在進行動保教育時,如何提升公信力與專業度呢?
    如果從課程學來說,我們最常講的就是「誰的知識最有價值?為什麼我要聽你的?你說的就是最有價值嗎?」這最早是教育學者斯賓賽(Spencer)說的,雖然他後來就得到科學最有價值,因為他有理論(的結論)。可是各位可以發現,動物保護教育在台灣著重在的是情感教育,你無法評量。這樣的教學課程的檢核,跟我們到底怎麼樣去推動,誰的知識最有價值,每個動團他的倡議跟關注點都不一樣。

    所以就要回應剛剛黃文伯教授提到的,我們缺乏整合者。我必須說真的,我們台灣非常缺乏跨領域的整合者。很多大學生到後來變中途之家。我現在在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動保社團,我就主打教育,因為我覺得大學生他們其實非常需要支持,可是他們到大學之後大家就覺得他長大了,所以反而大學生很愛動物的、我觀察到的,都鎩羽而歸。我就很心疼,尤其是像先前台科大根與芽社,就是他們一個善意的提醒,可能民眾不是了解,所以他們就被出征,我就很心疼,就覺得我們還是真的需要多一點溝通還有對話,彼此去瞭解。

    我也歡迎大家要多暸解教育到底在學什麼,其實教育不是那麼的簡單。我們在教育專門,我真的進入課程所在學的時候,我發現教育他有極度高度的專業性,光課程理論,我就念得一頭霧水,他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這是我小小的一個分享。

    所以我覺得公信力跟專業度就是,第一個我們需要很多的實證研究。實證研究意思是,因為現在我們看到動保教育大部分都是老師自己研發的,但我們正確的教育制度,應該是要先備課、要觀課,你教學完同儕給你一些feedback,然後要議課,你才知道你的教學是不是有一些潛在課程。例如說我本來要傳達給他同情心,結果他們focus在影片,「老師那個影片好可愛哦」,整個焦點偏移。那就代表老師他用的教材是有問題的,可是我們不自知。所以說在動物教育的部分,我個人通常都不會說動保,大家可以看到我寫的文章,我大部分都會說是動物議題教育,因為我並不想要把動保野保標籤化上去。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早上在分享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是一個生物老師?我就是從我的本科去進行一些設計,讓他覺察動物的美好,然後再教他一些技巧。因為我的前輩曾經有告訴我「情感情意就藏在知識裡」,我也分享給各位做我最後的ending。

請教蔡依寧老師:

  1. 目前我國動物相關法律包含動保法與野保法,存在一個如上午黃老師所說的人擇馴化動物與天擇野生動物整體系統差異的考量,這衍生兩個問題:(1) 馴化犬貓與野生動物存在衝突時,野保法無法依因應外來入侵種的規定予以處理,也受限於動保法偏好犬貓保護的限制,更加深處理難度;(2) 動保法缺乏對野生動物的關懷,導致虐待非保育類的一般類野生動物無法可管,然而英國是有針對野生動物虐待問題另訂法律規範的
    以上,請問律師對我國動物相關法缺乏以生物學為基礎的系統性動物劃分,有何看法?

    我個人會傾向須在合適的契機,將動保相關法令重新盤點檢討,確實現在的規範模式存有漏洞,需要組織法令體系。或許可以有一部動保的憲法(動物福利)再下設各自動物法律規範等。當然這是初步構想,仍不成熟。仍需要再進一步討論,敬請指教。

請教林儒良處長:

  1. 在特定寵物業相關規範上,如何能在現有的資源提高繁殖、買賣、寄養業者的動物福利認知?私營的收容機構是否適用寵物寄養相關規範?若不適用,應如何輔導或稽查使經營較不佳的私人機構在經營模式、收容場域與數量較符合動物福利與福祉,並且扭轉大眾對收容場域的避鄰心態呢?

    有關於特定寵物業來講的話,其實我們現在針對業者會定期的查核他。如果說要怎麼樣提高,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他們,或者我們同仁到現場稽核的時候,有一些不足動物福利的部分請他們再加強。

    至於說第二個私營的收容機構,如果他沒有進行繁殖買賣寄養的話,他當然就不屬於寄養的相關規範。因為私人的收容所他也要能夠接受我們公部門的資源,他如果一直拒絕我們也很難進去。當然目前對於我們臺中市來講,大概二十幾間的狗場,我們跟他們都有互動,他們需要一些防疫物資,或者需要絕育或者狂犬病(防治),其實我們都會加強協助,盡量讓他們能夠符合動物福利的規範。

    吳詩韻:我想要補充對於特定寵物業者規範上面,要如何提高動物福利的認知。如果我們去看現行的特寵法,你會發現他其實規範得非常詳細,可是有一個部分我覺得他遺漏了,就是他沒有把我們現行在動保法下規範的飼主責任放進我們是否可以核准執照跟廢除執照的標準。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業者他在飼養這些繁殖動物時,沒有符合動保法的飼主法定責任的話,我們就應該用這樣的條件廢除他的執照。那我覺得如果這樣的條件加進去的話,我相信業者他們就會有所警惕,他們在相關的動物福利上面的提升,就會好得很多。

    那另外一樣回到我們動保法的法定飼主責任。所謂法定飼主責任,這個飼主不限於飼養伴侶動物,也就是貓狗的飼主,所謂的飼主是所有的動物的管理人,或者是飼主。無論是實質上的還是名義上的飼主,都應該適用我們動保法的法定飼主責任。這樣的邏輯之下,所有私營的收容機構或者是這邊講的私人收容所,其實都應該受到動保法的監督管制。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剛講的執法問題,我們執法人力有限。我相信我們這些主管機關就是有心無力,只是到底有沒有辦法解決執法機制,立法有了、邏輯上也有了,可是要怎麼執法,這是我們需要--不只是學者,也需要政府一起來研究跟解決的問題。

    林處長:我在這邊再補充一下,其實剛才吳老師有提到,我們對寵物業者的規範來講的話,因為大概我們每兩年會評鑑一次,如果連續兩年都拿丙等,是可以撤銷他的許可;還有就是違反動保法第二十五條還是二十七條那部分,有些部分是可以撤照的。所以說剛才提到動保法的規範,其實也都有啦,可能有時候就是執行上需要一點時間。以上補充。

請教蘇佩芬老師:

  1. 這一套課程當初建立的過程,可以介紹一下嗎?教學主題,教法等等,如何形成教學者之間的共識?
    兒童教育課程是我自己在做這麼多年的社會工作裡,很深刻地體會到,當然他也借助於在西方人道教育課程(Human Education)。那人道教育課程過去的發展是以動物保護為主,到現在已經從社會正義到環境保護、動物議題、公民責任,他是一個跨界的議題,這是一個主軸,所以我們不再談生命關懷,其實不是只談對動物的保護,動物是對生命的關懷之一。

    我剛剛有講到,其實現在很多人的問題,我們會有人跟人的衝突、人跟環境的衝突、人跟動物的衝突,都是透過課程希望能夠來解決。所以我剛剛在我的投影片裡面講,我們有五大主題,其實是從我們所謂的生命之網,就是先構編你本身,你是我們是在一個大的生命之網之下,從非生物理論去看,但我們其實是生物界的一部分。然後再從生命的感知,就我剛剛講動物是有生命體的,從關懷到尊重,從友善相處到情感智能,所以我們是有五大的這個主題。其實在跟孩子講什麼叫關懷與尊重的時候,他聽不懂,最早的孩子他們最重要的是他們跟動物的相處,用動物的主題來談什麼叫關懷尊重,他就聽懂了。你跟這個小孩子講,你不打動物、你不踢動物,你就是在做生命關懷,他馬上就通了。否則其實對很多孩子來講,尊重是抽象的,什麼叫友善?你不打人你就是友善,孩子就能夠聽懂。所以我們在做這個部分時,不是單純從我一廂情願的叫你要愛動物,而是我們跟教育理論跟教育專家團隊共同研究。

    我們這個課程成功是老師在教授課程的時候,本身是會學習到pedagogy的,也就是教育理論,他能夠跟西方最新的教學理論。比如說芬蘭,他現在在小學裡講到,我不做學科學習,我不教數學,我不教語言,但是我教什麼?議題。他用一個議題,譬如說氣候變遷,用議題來學數學、來學語文。所以他最後回到的是,怎麼樣解決問題、共同生活。所以我們在巴基斯坦,這個課程是用在他的skill lesson,生活技能的課程。

    我不知道現在這個希望能夠回答到怎麼去推廣,最重要的是要用。當我跟緣之在談說為什麼要來這個研討會,談的是我看到我們常常在做一個希望對方去接受我們主題,我們常常是用我們自己的角度去談你應該要怎麼做,但是沒有去了解,當你在做教育體制的時候,他需要去符合的,他本身的教綱、教學標準,他要達到學生每個學習階段應該要達到的學習成果。這個都是我們要去用這樣的語言來做溝通,而不是只是單純去告訴學校。容易遇到學校說「我很認同動物福利、動物保護,但是跟我現在的六年教綱是沒有辦法融合的」,這個是要去面對跟去解決的這個問題的。

  2. 您認為台灣與英國在動保議題上的推進存在哪些部分的落差呢?
    其實台灣近年來進步很多。我剛剛提到我將近三十年在動保或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歷程。在我報告之前的林處長,在埔里(口誤,應為后里)的動物收容所跟當年我們看到的動物收容所,那種只是把動物當成垃圾的廢棄物處理方式,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在整個過程裡面,我常常在講其實動物保護跟很多社會議題,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過程,台灣在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們已經慢慢從發展中國家,變成已發展的國家,其實台灣不管在其他醫療或是各方面的進步很大。

    那在講這個部分的同時,一個社會議題是要從社會的歷史脈絡去看,不能單從議題角度來看。英國是有悠久的歷史,他從1824年就有動物保護意識了,我們的動物保護意識的歷史進程,可能才將近30年,或是不到50年的時間。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這個歷程中,因為歷史演化的過程,所以一般的民眾基本上對動物生命的認知,我覺得是最大的不同。就是說,基本上在西方他們已經對動物,他覺得他是一個所謂的Sentient beings有情眾生,也就是他是一個生命體,就跟我人一樣,他沒有太大的差別,基本上他能夠感受,他有情感的,我覺得這個是一個最大的落差。那因為有生命體的感知,所以他對動物的照護,我覺得他們是非常有基礎的。我們常常……譬如說對動物的生理需求或他的基本照顧,我覺得這是缺乏,原因有兩個,因為是小孩子從小他沒有跟動物相處,所以養狗、養貓、養寵物(的經驗)並不多,或是說養的過程裡,他是沒有被正確教育到;第二個,他的發展過程中,其實他對認知的概念是從世代,就是從家長到學校到孩子,是有延續的過程的,那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落差。那因為他對生命體的認知,所以他在法令的保護上也更完整,但其實最重要的是,法令不只是用來限制,其實還是人民自主性。我覺得這是比較重要的。

  3. 從同理心出發的行動,訴諸感情,有時候會流於反科學,不知道您有沒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如果有,要怎麼樣才能避免這樣的困境?
    Empathy同理心在心理學裡是非常科學的題綱,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本身是科學的,如果說同理心、動物福利是非科學性、反科學的,我覺得這是一個誤導。那當然,我常常對動物保護組織或是對所謂的社會組織,我不斷在做很多教學或是在做培訓的時候,我都覺得其實我們本身的專業性很重要,我們不再只是為動物保護,不再只是一個很慈善的人,不再只是因為我的愛心。其實我們現在在講的,比如說收容所管理、犬隻行為,他本身是科學性的內容,是有科學依據的。那如果是因為這種流於反科學,那我覺得這個是雙方在認知上需要去檢討。

    當然在宣導的過程裡面,自己本身也要去做瞭解,然後更專業化。我覺得專業性是非常重要。如果一個組織的內容可以被認知,可以被教育單位能夠接受,在獸醫單位都能夠認知我這種非獸醫單位的課程是可以作為他的教育夥伴、聯合國能夠認知到我們所做的內容,是符合他的這個Sustainable development永續發展的最佳實踐,你本身的專業性是非常重要,你拿出來就是用比較接地氣或是比較有含金量的,你本身是要非常專業。我不斷強調跨界合作、專業性、夥伴關係,這個已經是一個未來趨勢。在整個可持續發展裡的SDG第十七個目標是什麼?Partnership,合作夥伴關係。在大全球趨勢裡已經講到,沒有跨界合作夥伴關係,解決不了現在全球面臨的問題。

  4. 為什麼在大陸的培訓師都選擇獸醫?
    其實就是我剛剛提到的,你要做一個社會議題,你要做他的改變的時候,你的stakeholder就是你運動的相關者、議題的相關者,談動物的議題如果沒有獸醫,其實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缺陷。所以在國外,當他在談流浪動物的控制,甚至要談很多動物的議題,獸醫師佔有非常重要影響族群跟他的位階。

    只是--在亞洲國家不是只有中國大陸,在台灣也是一樣--過去因為獸醫的培訓制度下,他對這種社會參與的議題其實比較不多,當然是慢慢開始在進步的。所以當時我們發現,在中國大陸如果你談犬貓的絕育,但獸醫的絕育水平不夠的時候,比如我們剛開始,一隻動物絕育完他要14天才能恢復,你看一個動物組織他要照顧一隻犬貓14天之後才回放,他要很大的成本。所以當時是由這個部分去做介入的。

    林老師您剛剛也提到就是,很多現在新的年輕的獸醫學生不願意做服務性的工作。其實中國大陸也會有這樣的問題。我們用的方式就是你要很smart,就是你要很有技巧說「我們為什麼跟世界小動物協會合作?因為我們是他的教育夥伴,你來做了我的志願者之後,我可以給你怎麼樣的認證,我可以怎麼樣提供你更多的課程」;比如說,我們做了培訓培訓,他們做了服務,因為服務很好,你得獎;又比如說,我們有一個pain free,就是零痛苦的比賽,你得獎了之後,你就可以去世界小動物協會,獸醫協會的年度大會是免費,這是一種他的誘因,現在人都要有一些誘因。

    另外一種誘因是,他可以跟國際上很多更資深的獸醫師,他既使在從臨床上您提到很簡單的麻醉藥使用,這個插管或是到他整個疼痛的解除、到術後恢復,他可以得到很實際的這些臨床的工作經驗。這個也是他們的一個誘因。我們現在還引進CPD技術教育,所以我們免費讓參與我們志願工作的獸醫,也有CPD的服務。這個CPD的進階課程他們是免費。但是有個前提,我們很直白的告訴我們參與的獸醫是,你來聽課不是來買壁紙,我們常常在講很多的獸醫培訓其實就是只去聽,你就是拿到一張證書,就把他貼你們醫院裡,(展現)很多證書。但他自己其實臨床上並不一定是真的學習,因為都是理論。那在我們的CPD中,你跟國際的專家可以一對一、小班制討論,所以獸醫本身覺得,他的community建立了,他基本上是可以帶動的。所以我覺得在技術上、在操作上,他的方法論是怎麼樣讓他來做的,有的獸醫來做動物的代表人,我覺得這個是在西方是比較完整、成熟的機制。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剛剛有講到英國法律。其實英國法令跟歐美、美國他們在執法的時候,他們是兩條腿走路的,一條腿就是政府本身有執行單位、執行人員;那也有政府出經費,因為他們的執行能力不夠,或他們執行的標準沒有那麼好的時候,民間組織就進來了。比如說,如果我鄰居的狗咬了我的小孩,這個民眾他在英國或在美國就可以有兩個選擇,他會決定說,我是打(電話給)市政府的動保稽查組,還是打英國的RSPCA的動物稽查員?他們是有兩種選擇,因為民間做得很好,已經替代了。那民間做得這麼好,是不是補足了政府的不足?就剛剛黃老師他講,這個是每一個國家他要去評斷的,但他們現在也有一種合約制度,就說因為你組織做得很好,在美國很多地方的人道協會,他都是變成市政府的執法單位,他們是有簽約系統的。這是一個。

    那另外一個黃老師談到的犬隻統計,我在剛剛的chat room裡面也提到,其實在西方現在有幾個組織,一個是Mission Rabies組織跟全世界的伴侶動物的聯盟(ICAM),他們都已經談到用APP來做數量的統計。還有他們有一套他們的數量方法,也許可以再供參考。

    那山老師的citizenship science,在這個最近幾年在西方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議題,我們可以再想想在台灣怎麼去進階。比如說在去年他們有一個市民教育、市民科學,找所有居民來談家裡蜘蛛的種類、出現時間、大小,所以他們其實是很好的跟流浪貓的部分,我覺得也是蠻好的。那我覺得動保教育,以我自己做這麼多年,在動保教育要進入國家的課綱,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在英國,在美國有幾個州,他們有講,他們都不是講動保教育,他講人道教育Human Education,這是強制性的,如果你不教學,你得不到政府的教育預算。但他的缺點是,他沒有限制課時。那我們後來為什麼會談到生命關懷教育?因為在台灣是有生命教育課程的,所以動保教育是不是要單獨列出來,去談進入課綱或是(涵蓋在)生命教育,我覺得這個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山老師提到了很好,就是說教育本身是非常專業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自己在做兒童教育時,我們從課綱、課程標的、課程教案、備課、評量,教師本身的評量到學術外界的評估都是一個系列。如果山老師願意的話,我們也非常歡迎您可以跟紐約市立大學的教授們可以一起做評估。

    那高中、大學是不是太晚?高中大學的動保教育我覺得可以做,但是如果沒有扎根教育,其實到那個時候都很晚。一個小孩子在六到十二歲,他基本上的人格已經有一個定型了,後面都是peer pressure同儕壓力,怎麼再去做塑造?所以你說在台灣這一部分很薄弱,但是在國外其實因為有歷史,他不斷去做巡迴的教育,所以他的大學生意願是很高。台灣的年輕獸醫師不願意做服務工作,但其實如果你願意的話,在國外的網站上招標,很多國外剛畢業的獸醫師,他是很願意做志願性的服務,他們甚至都願意付錢來做這個事情的。

    我覺得我給吳宗憲老師有個建議就是,我們在2019年,行動亞洲跟牛津大學的William Osler center就做了一個one health的活動。在這之中,我們把所有從醫學到動物到社會科學,然後到民間組織做了一個one health的發表會,類似像今天這樣子的動物議題,但他不再只是以動物為主。他是從更廣泛地去談一個one health的概念,甚至one health cooperation的部分。

    最後我想要講農場動物。其實畜牧業現在已經在COP26之下,一直再被探討,就跟碳排放的汽車一樣。我們是不是要繼續吃肉?我們還能不能繼續吃肉?繼續吃肉已經不是個人的選擇,或是動物福利的問題,他已經是跟環境變遷、氣候變遷有很大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這麼多的alternative替代方法,就是不再使用肉類的產業不斷地在提升。那在1999年(民國88年),布里斯托大學的農場動物研究者到台灣,我們一起跑了台灣大部分的屠宰場,他就談到一個問題,台灣的蛋價、肉價太低,為什麼可以這麼便宜?其實就是因為你讓土地、讓環境來負擔,你讓動物來負擔,或甚至是畜牧產業裡的員工來負擔,所以價格的便宜導致了整個產業的動物福利影響。所以怎麼解決這問題,的確是要從消費者。但是如果只從消費者,這個是要同時兩條腿一起走的,才能夠走得下去,如果你要叫他不要去買雞蛋,但是你沒有所謂的free range egg(放養雞蛋),其實在台灣也是非常的困難。那又談到,這個問題怎麼樣變成不是中產階級運動?變成不是有錢人才能夠吃到福利的動物,這個其實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但是我覺得我今天也很謝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希望大家能夠繼續交流,能夠跨界,然後把這個議題撐開。

2021 為動物發聲:動物保護議題跨領域的學術x教學x實務工作研討會

活動介紹活動入口網站
主辦單位:教育部、中興大學「浪愛齊步走-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計畫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計畫、臺灣動物與人學會

You may also like